華特迪士尼公司在2011年曾僅因“米老鼠”形象就獲得約90億美元的利潤。這一巨大利潤是以電視為中心的媒體&網絡部門、迪斯尼樂園為中心的娛樂&度假區(qū)部門、以電影為中心的工作室&娛樂部門、銷售動漫角色形象商品的消費品部門、游戲和互聯(lián)網為中心的互動媒體部門等共同協(xié)作開展動漫角色形象經濟而產生的。
在日本企業(yè)中也有積極利用動漫形象而成功的例子,比如擁有“Hello Kitty”這一品牌的三麗鷗就是一個典型。三麗鷗雖然在營業(yè)收入上無法和迪斯尼匹敵,但是其動漫角色形象經濟創(chuàng)收也居于世界相當高的水平。
對于許多這些企業(yè)來說,動漫角色形象是他們確保收益的強大武器,但是在繼續(xù)開展動漫角色形象經濟過程中,依然面臨一些知識產權的問題,具體表現(xiàn)為以下幾個方面:
動漫角色經濟和知識產權
在這里說的 “動漫角色(character)”是指動漫、游戲、漫畫等作品中的出場人物(也包括動物和創(chuàng)作的形象)等,也包括類似“Hello Kitty”這種以商業(yè)和廣告為目的而創(chuàng)作的動漫角色形象。這些動漫角色通過授權合同等方式被應用到玩具、衣服、文具等商品上,或者應用到廣告里面就形成了動漫角色形象經濟(character business)。動漫角色形象經濟有各種各樣的表現(xiàn)形式,它所涉及的法律也紛繁蕪雜。
這里說的動漫角色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,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(chuàng)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。知識產權大的方面分為著作權和工業(yè)產權,工業(yè)產權又包括專利權、商標權、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。
從根本上說,動漫角色上所有知識產權自從創(chuàng)作開始就已經產生,不以登記和申請為著作權的保護要件。但是在實際操作上,各個國家在此存在很大的差異。
比如在日本,動漫角色作為著作權法上“美術作品”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。因為這個緣故,動漫角色需要被表現(xiàn)為畫像,必須具備美術鑒賞對象程度上的審美性。但是如果被商品化大量生產,有的判例就認為應該當受到工業(yè)產權法律中外觀設計法的保護,不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。
但是在美國,動漫角色也同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,而且沒必要表現(xiàn)為畫像,比如小說上虛擬的動漫角色也一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。被商品化大量生產也一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。
較能體現(xiàn)美日知識產權法上差異的是2001年的“Furby娃娃”刑事判決,“Furby娃娃”是在美國以商業(yè)為目的創(chuàng)作的動漫角色形象,制造方于1998年在美國版權局(US Copyright Office )將其作為著作品進行了著作權登記。1999年一家日本企業(yè)取得了“Furby娃娃”在日本的獨家銷售權,在日本銷售“Furby娃娃”。這個時候有另外一家日本企業(yè)銷售了模仿“Furby娃娃”的容貌姿態(tài)的“Poopie娃娃”。“Furby娃娃”的日本代理商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將“Poopie娃娃”銷售商告上了山形地方檢察廳,這個案件的爭議點在于“Furby娃娃”是不是著作品,2001年案件判決認為該人偶僅以容貌姿態(tài)并不能作為美術鑒賞的對象,因此并不是著作權保護的對象,而且以工業(yè)化方式大量生產的物品,屬于外觀設計法律范疇,否定了該人偶的著作物屬性,宣告“Poopie娃娃”銷售商無罪。
國家不同,法律所保護的范圍哦也不盡相同,比如工業(yè)化大量生產的布制玩偶,在日本可能就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,要考慮運用外觀設計方面的法律法規(guī)對它進行保護。
另外,動漫角色的名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而受商標法的保護。在商標法上,不僅是名稱,符號、立體形狀等都可以申請商標保護。因此,在動漫角色創(chuàng)作時候如果確定了動漫角色的名稱,較好去申請商標保護。
圍繞動漫角色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法律,僅僅任何某一項法律無法保護對它全面保護。
上一條: 進出口產品認證標志使用需謹慎